最新动态
潮起大河满眼春
——写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9·18”重要讲话一周年之际
本站讯 从青藏高原积聚冰川细流,一路蜿蜒向东,穿越黄土高原,横贯中原大地,万壑归流,浩浩荡荡,千里奔涌,流入茫茫大海……黄河,一条巨龙,一个民族的光荣与梦想!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亲自擘画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刻下治黄史上新的里程碑。
跫音回响,大河激荡。前所未有的定位,开辟了治黄全新视野,开启了大江大河的“大治时代”。
一年来,水利系统牢记嘱托,坚定迈步,深刻领会“幸福河”的丰富内涵,加快水利顶层设计,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优化配置,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成功防御今年黄河6次编号洪水,携手各行各业和流域9省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为“创作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竭诚贡献水利力量。
花开长岸连天彩,潮起大河满眼春。建设“幸福河”的行动和努力,正逐渐转化为沿岸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笑脸和城市群以水定城差异化发展的积极成效。奔腾千年的黄河,因崭新的国家战略、因奋斗的人们、因新时代的治水强音而生机勃发!
举旗定向 开启新时代治黄新篇章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华民族的治黄史就是一部治国史。黄河素来“多淤、多决、多徙”,治黄曾是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大难题。
今昔对比,成就跃然纸上——新中国成立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新中国成立至今,黄河70多年不决口,20多年不断流,岁岁安澜。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持续不断的治黄攻坚取得巨大成就,但由于先天不足的客观制约和后天失养的人为因素,黄河流域仍存在生态脆弱、洪水风险、水资源短缺和发展模式亟待升级等突出问题。
黄河呼唤新的发展理念!
2019年9月18日,在河南郑州,一场关乎母亲河未来的盛会带来新气象。
“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高度,洞察治黄历史、现状,精辟阐释了黄河流域的重要地位,剖析难题症结,明确提出目标任务。从上游到下游,从地方到中央,沿黄9省区负责人、十几位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负责人齐聚会场,共议治黄大计。
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再次强调:“黄河流域必须下大气力进行大保护、大治理,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5月,“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
8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对黄河流域发展从整体上进行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
国家发展聚焦黄河!人民幸福聚焦黄河!水利行动聚焦黄河!
“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水利部门的重大政治任务。”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鄂竟平第一时间部署贯彻落实,号召全系统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深刻领会新精神。
以鄂竟平部长为组长的水利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迅速成立,并结合“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总基调,理清建设“幸福河”的水利路线:
不仅要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到治黄工作中,还要落实到其他六大流域中,落实到全国水利工作中;
大江大河治理的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要深刻领会“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丰富内涵,统筹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和先进水文化建设;
要准确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战略要求,认真落实“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重要原则;
…………
一次次部署推进,一次次方案研究,一次次深入交流,水利系统迅速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明确方向,坚定行动。
这一年,水利部理清“幸福河”“最大的刚性约束”“水土保持率”等重要概念,采取务实行动,推动建立健全一套管用实用的制度体系,边实践边摸索。
这一年,水利部加快水利顶层设计,推进20余项重大问题研究,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安全保障专项规划;加快推进合理分水,首次开展黄河全河生态调度,成功防御今年黄河6次编号洪水,推动一批流域水资源配置和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尽早开工……在黄河、在全国七大流域、在整个水利系统,贯彻落实新精神的行动全面铺开!
保护黄河 生态绿笔绘神州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但“体弱多病”的母亲河,维持机体健康仍面临诸多挑战:黄河上游局部地区生态系统退化、水源涵养功能降低;中游水土流失严重,汾河等支流污染问题突出;下游生态流量偏低、一些地方河口湿地萎缩……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具有方向性的战略要求,体现了当前和长远、目标和路径、去存量和遏增量、治已病和防未病的辩证统一。
“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水土保持不是简单挖几个坑种几棵树”“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建设旱作梯田、淤地坝等”……习近平总书记将黄河生态系统作为有机整体,为黄河生态保护划重点、指方向。
鄂竟平多次主持召开会议,明确践行战略要求的水利路线。“落实好‘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必须坚持和深化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摒弃征服水、征服自然的冲动思想,把工程短板补齐,让行业监管强起来,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保障河湖长治久安”“江河治理最重要的是生态保护,不能有水生态问题,水质不仅不能超标还应向好,水土流失不仅不能加重还应减轻”……
水土流失是黄河流域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利部全面评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成效,初步搞清了淤地坝、坡耕地、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布局和需求;加快确定水土保持率相关概念、标准和确定方法,研究提出重点区域的水土保持率目标值。
新战略新理念新要求,化为上、中、下游为实现“人民幸福、河湖健康、人水和谐”的切实行动。
7月盛夏,山东东营,黄河口。一条银背细鳞、身长似柳叶刀、尾巴短圆的成年鱽鱼,自由快活地游来游去……
这是本世纪首次在黄河口发现鱽鱼活体!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技术人员对此激动万分。
黄河口海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背后是黄河全流域生态调度的有力支撑。今年,黄河三角洲累计获补1.55亿立方米生态水,湿地面积扩大7万多亩。
初秋时节,黄河中游,山西太原。雄伟的晋阳桥跨越汾河,水面宽阔、波光粼粼,从桥望去,草木葱茏、绿意盎然的沿河绿化带一望无际。过去是人人绕道而行的臭水沟,如今成了网红“打卡”地——在汾河岸边生活了30多年的韩爱英感慨:“汾河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汾河是习近平总书记“点名”要求下大力气推进治理的黄河支流。近年来,山西以“对山西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决心,推动汾河治理与两岸风貌管控。今年6月汾河太原段国考断面全部消除劣Ⅴ类水体。
黄河源头,青海。“引大济湟”工程穿越达坂山,将大通河的丰沛水源注入黄河上游重要支流湟水。这项攻克了世界水利史上多项建设难题的源头引水工程,即将全面建成。
从加快工程建设到制定《“中华水塔”水生态保护规划》《湟水流域水网规划》《兰西城市群水利保障专题报告》等谋划长远,再到5千名河长、1万多名河湖管护员上任打通守护黄河源头的毛细血管,青海扛起源头重任。
绿笔绘黄河,春风度神州。从水利部到沿黄各级水利部门,脚踏实地践行绿色发展,不折不扣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从源头到河口,从规划到行动,黄河正在走向绿色,生态保护之风正在吹向全国;从如火如荼的河湖“清四乱”行动,到有序推进的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确定,一批危害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的问题得到解决,一系列保水护水惜水爱水行动深入展开!
长治久安 科学施策保大河安澜
大河安澜,人民夙愿。
“尽管黄河多年没出大的问题,但黄河水害隐患还像一把剑悬在头上,丝毫不能放松警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黄河长治久安。
洪水风险依然是黄河流域的最大威胁: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后续动力不足;下游地上悬河长达800公里,上游宁蒙河段淤积形成新悬河;河南、山东居民迁建规划实施后,仍有近百万人生活在洪水威胁中……
瞄准“防洪保安全”这一首要目标,水利部细化落实重点任务:抓住水沙关系调节,做到确保大堤不决口、确保河道不断流、确保水质不超标、确保河床不抬高;着眼保障江河长治久安,加快实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提高江河洪水的监测预报和科学调控水平……
今年,黄河迎来6次编号洪水,上游来水较多年均值偏多60%,防汛形势严峻。
滚动会商,提前预警,精细调度,一线指导,上中下游全面作战!水利枢纽拦洪“不负众望”,以龙羊峡、刘家峡为例,仅在应战黄河1号洪水中两座水库就拦洪20多亿立方米。
8月10日,游客们在山西吉县黄河壶口瀑布景区欣赏洪峰过后的壮美瀑布群,被眼前翻江倒海、一往无前的气势所震撼。
“要保障黄河长久安澜,必须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相关资料显示,黄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580亿立方米,但输沙量却达16亿吨。巨量泥沙的堆积下,下游河床过度抬高成为地上悬河,河道过水能力大大降低,抗御洪水风险的能力随之大大降低。
水利部门调水调沙的实践已跨越十几年,水库利用汛期弃水形成喷涌下泄的水流,裹挟大量泥沙滚滚东输,进入渤海。
今年8月,在应战黄河第5号洪水时,水利部门再次实施黄河中下游水沙联合调度,精准控制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使其达到一个平衡点,“一箭三雕”:在这一流量下,既能确保下游不漫滩,又能冲刷河道内淤积的泥沙,还能控制库水位上涨速度、预留库容应对秋汛。
截至9月8日,小浪底水库排沙量超过3.3亿吨,近3年排沙出库已超13亿吨。
“今年防汛,我们继续探索上中游水库‘一高一低’调度新模式,将小浪底水库库水位最低降至205米,并维持205~206米低水位运行长达15天,在留足防洪库容、积极应对可能发生超标洪水的同时,实现排沙减淤的目标。”黄委防御局相关负责人张素平说。强力减淤有效延长了水库使用寿命,下游主河槽展宽明显,过水能力增加,黄河防洪因此受益。
黄河安澜,还须严防冬春凌汛。巨大的冰凌和春融雪水涌入河道对沿岸群众造成严重威胁。
今年2月,内蒙古巧用冰凌和春融雪水补充生态用水,启动河套灌区引黄分凌补水系列行动。曾罹患萎缩之症的“塞上明珠”乌梁素海,获补生态水2亿立方米。行动已持续3年,如今乌梁素海水面恢复、水质向好,“明珠”风采重现。
从调水调沙到推进河道和滩区综合治理,从严守夏秋到严防冬春,水利人、水利工程守护着黄河,而黄河见证着时代之变!
节水优先 刚性约束倒逼发展
长期以来,“缺水”扼住了黄河流域发展的咽喉。黄河水资源总量不到长江的7%,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远超一般流域40%生态警戒线。
“黄河水资源量就这么多,搞生态建设要用水,发展经济、吃饭过日子也离不开水,不能把水当做无限供给的资源量。”习近平总书记说,“有多少汤泡多少馍”,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
落实节水优先、推进合理分水、做到管住用水、加强河湖监管……水利部切实把节水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的前提,明确分水、管水等各个环节的任务。鄂竟平指出:“要把节水作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之策。”
能“泡”多少“馍”,需要知道有多少“汤”。
“合理分水”是“管住用水”的前提。水利部加快“摸清家底”,通过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明确全流域的可分配水量和各相关省区的水量分配份额,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进而倒逼发展规模、发展结构、发展布局优化,扩大发展空间,促进高质量发展。
一年间,渭河、洮河等黄河流域跨省河流,有了自己的水量分配方案;对于多省共有的大河,青陕甘宁等省(自治区)就各自应分水量达成共识;越来越多的河湖确定了生态流量……“以水而定”“量水而行”“以水定需”在更深层次得到落实。
要让有限的“汤”泡出更多更好的“馍”。
“合理分水”更要“管住用水”。去年秋天,一场涵盖161个县级行政区、 291条河流和67个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的监督检查在全国铺开,水利部以一省一单方式向各省级行政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反馈1215个涉水问题。今年5月,水利部确定黄河流域水资源监管行动任务,聚力推进合理分水、管住用水、科学调水、整治超量用水。
批复125个黄河水权转换项目,解决工业用水指标短缺,探索农业节水支持工业发展、工业发展反哺农业振兴的特色之路。宁夏在行动!
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推进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以节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内蒙古在行动!
推进关中协同创新、陕北转型持续、陕南绿色循环发展,以水定需推进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引领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陕西在行动!
…………
“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落实国家节水行动,严格用水定额管理,全社会在行动!
节水,逐渐成为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以水定需,实现人口经济与水资源的均衡,正成为促进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的风向标。
品质发展 探索区位特色新路径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黄河“巨龙”哺育的多个省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发挥各自区位优势。
甘肃境内有祁连山和黄河上游重要水系,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省份。立足自身区位优势,甘肃在推进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区水土保持治理和省内水系联通工程的基础上,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新兴生态工业、全域生态旅游业。
广袤的黄河流域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在汾渭平原和黄淮海平原,春天里,陕西10个大型灌区累计引水过亿立方米;河南30多个灌区累计引水3.94亿立方米,受益面积150多万亩……在水利部统筹安排下,截至2月27日,沿黄灌区引水超12亿立方米。大疫之年,黄河两岸春灌不误!
在滨海城市青岛,引黄济青工程送来的黄河水是城市发展的活力源泉。据悉,自1989年后,山东已调引黄河水66.13亿立方米(不含沿黄各市引黄灌溉水量)。
在能源城市太原、大同,引黄入晋为城市注入必备水源。而节水护水也塑造着城市的“性格”,城市规划愈加突显对水资源的尊重,加快走资源节约型道路。
新旧动能的转换,正在加速推进乡村振兴的步伐!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区域贫困群众的脱贫奔小康是前提。在保障困难群众喝上放心水、保障产业用水、促进生态扶贫等领域,水利部门发挥重要作用。一处处深山里的小型农村饮水设施、一项项生态移民供水工程、一个个扎根一线的水利干部,镌刻了水利的担当和作为。
从生态功能重要地区到河套灌区、汾渭平原等粮食主产区,从区域中心城市到贫困地区,以水为核、各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滋养着百姓,激发着活力!
传承文化 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何分浪浊浪清,纵千番曲折迂回,犹抱初心朝大海;最是情深情重,看两岸飞红涌翠,长教活水润苍生。”这是来自山东的刘葆华在参加“黄河故事”全国楹联大赛时的获奖作品。
“这副对联,上联写黄河千折百回锲而不舍奔流入海,寓意着我们的人民不屈不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下联讲新中国成立后,经长期综合治理,黄河两岸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对流域润泽益加明显。我们的母亲河今非昔比啦!”刘葆华感慨。
到黄河来,可看的太多。千百年治黄遗留的古代水利工程和水利文化景观,有太多故事要说与你听。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宁夏引黄灌区、青海三川、陕西郑国渠、河南古柏渡南水北调穿黄水利风景区……治水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部分。黄河流域260多个水利风景区,成为人民领略黄河文化的一扇扇窗。
黄河沿线分布的小浪底、三门峡等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在支撑地方经济、社会、生态建设的同时,其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水利科技知识,承载了内涵深厚的治黄文化。
黄河之水奔腾不息,文化血脉源远流长。围绕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水利部开展了摄影、楹联、征文比赛及志愿服务等丰富多样的活动,深入挖掘展示黄河文化蕴涵的时代价值,用文字、镜头展现黄河文化内涵和底蕴。让历史文脉延续,让时代价值彰显,让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握指成拳 千年大计久久为功
临黄河而知中国。从更深层次看,困扰黄河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对黄河的治理和谋划,是着眼国家发展大局做出的战略抉择。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尊重规律”“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更加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加强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黄河大舞台。
顶层设计,法治为基——
唯有将黄河保护、治理上升到法律,才能更好地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及高质量发展护航。目前,《黄河法》已初步完成立法必要性研究,构建以黄河法为核心的配套水法规体系取得新进展。
协同治理,联合出击——
水利部、司法部联合开展黄河流域水行政执法专项监督,健全完善长效机制。沿黄各地寻求立法、执法、司法相衔接的体制机制探索也全面铺开:山东探索黄河河道生态环境保护执法联勤联动机制;河南开展司法、生态、水利联合执法……
握指成拳,彰显优势——
依托河湖长制,沿黄9省(自治区)进一步完善黄河流域河湖长制组织体系,协调联动机制初步建立,流域“四乱”问题增量基本得到遏制,采砂秩序总体平稳向好,河湖面貌明显改善。
“治理黄河的功利好坏,要以百年千年计,不能急,不能马虎。”这篇大文章仍刚刚起笔,还需久久为功,咬定青山不放松。
正值“十三五”收官,“十四五”谋划徐徐展开之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即将出炉。古贤水库、南水北调西线等一批水利重大工程将加快谋划,事关黄河发展、水利各领域建设的重大项目蓄势待发。
纪念历史的最好方式就是创造新的历史。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古老的黄河必将成为一条造福中华民族的幸福河,必将见证人民走向全面小康、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宏伟征程!
来源:水利部网站